<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广西防城港:凝聚志愿服务力量 做实文明实践工作
        发表时间:2023-02-24 来源:中国文明网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聚力鼓劲作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点上发力 打通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

          为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步伐,防城港市印发了《防城港市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防城港市文明委审议通过了防城港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挂点联系制度》等7项工作制度,并印发全市执行。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防城港市坚持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各类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当前,全市纵向成立1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0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42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横向辐射党政群团机关、企事业单位,成立282个市直、县(市、区)直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形成中心总协调,部门单位齐抓共管,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打造品牌 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

          近日,在港口区仙人湾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工作人员向“阳光大妈”治安巡逻队的志愿者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仙人湾社区地处防城港市老城核心区,常住人口1万多人,是一个混合型社区。该社区针对社区流动人口多、管理难等问题,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组建“阳光大妈”治安巡逻队,引导老旧无物业小区自主管理,维护社区治安和秩序,及时处理矛盾纠纷,综治维稳成效好。

          “我们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仙人湾社区负责人表示,会充分发挥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作用,组织好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志愿服务是载体,凝聚力量是关键。近年来,防城港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不断推出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爱心驿站、“阳光大妈”治安巡逻队、幸福邻里中心、“小港湾”工作室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扩大队伍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志愿者赵鸿阳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加过十几次志愿服务活动。他觉得当志愿者很有意义。“我会继续尽自己所能多做些事情,回馈社会。”赵鸿阳说。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为激励更多群众投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防城港市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为契机,通过“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的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明实践参与者。

          目前,防城港市已构建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为统揽、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为支撑、志愿服务中心(所、站)为平台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市、县、乡、村也分别组建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法律服务、扶贫帮困等“8+N”“5+N”“3+N”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供稿: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办 广西文明网)

        责任编辑:张 殊凡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