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针虽小,却可以缝补布上的所有破洞。被风吹雨打撕碎的人生画布,有一根铮铮铁骨的“秀针”,虽细小,也能“绣”出圆满和美好的人生……在子长市余家坪镇余家坪村,79岁的村民张秀针正是这样一根心灵手巧、坚强善良的“秀针”。
张秀针在纳鞋垫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1970年,张秀针和第一任丈夫还很年轻。有一天,张秀针到宝塔区梁村乡燕沟村走亲戚,了解到村上有一个刚刚出生70天的男孩没人要,张秀针生了恻隐之心。张秀针的大女儿也是收养的,此时家里已有两个女儿,经济并不宽裕,但想着“姐弟们可以做个伴”,张秀针还是决定把男孩抱回家。
张秀针和丈夫给男孩取名“郝海平”。哪成想,小海平身患先天性瘫痪。发现儿子和其他孩子不同,张秀针夫妇俩将自家的粮食、家当全部变卖,带着他多次寻医治疗,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夫妇俩只好把孩子抱回了家。此后,张秀针每天都精心照料郝海平的吃喝拉撒,在她的精心照顾下,郝海平可以做简单的动作,还能自己简单进食。
生活给了张秀针更多考验。张秀针没想到,年轻的丈夫竟然会患上肝癌。患病期间丈夫呕吐不止,张秀针每日为丈夫擦拭身体2次,定期给他换洗衣服,饮食上也尽量顾及丈夫的口味,丈夫行动不便,她又在床前伺候他大小便,从未让丈夫身着湿衣。
住院期间,医院花销非常大,她以个人名义贷款3万元,帮丈夫治疗,最终因癌细胞扩散严重,丈夫在与病魔抗衡5个多月后离世,花光了家里的少量积蓄和3万元贷款。
上世纪80至90年代,在农村,万元户都很少见,贫寒之家贷款3万元更是天文数字。生活的寒意阵阵,让人性的暖意融融更加凸显。在这个清贫之家、温馨之家,张秀针勇敢地拿起了针线,一针一线,绣满了她对家庭的责任,纳满了她对家人的爱……
张秀针是十里八乡的手巧人,绣的青蛙枕头、老虎枕头栩栩如生。“那时候欠了账,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有时候就整夜在煤油灯下做针线……”尽管时隔几十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秀针仍然眼含泪花。1991年5月,张秀针选择了再婚,与现任丈夫贺福胜重组家庭,依靠制作老虎枕头、鞋垫、老布鞋等手工艺品,经过5年艰苦奋斗,他们终于还清了所有账务。
张秀针和贺福胜的家庭仍然苦难重重。公婆年过八旬,自己的儿子瘫痪,15岁的年幼继子患“羊癫疯”,张秀针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和丈夫悉心照料4个孩子长大,奉养公婆直至去世。
继子22岁步入婚姻,谁料,婚后生活并不如意。结婚不久,儿媳留下2个年幼的孙子离家出走。看着眼前的两个小孙子,一个刚满1岁,另一个也才3岁,张秀针心疼又心酸,决定一定要将两个孙儿抚养成人。
张秀针不敢停下手里的针线活。依靠一身针线活,她要供养两个小孙子吃穿,尽心竭力供他们上学。两年前,小孙子因为一场车祸住进了医院,张秀针在顶着巨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尽心照顾小孙子,她四处奔走筹钱,没日没夜照顾了2个多月。她的眼圈黑了,人也瘦了,但看着小孙子一天天好起来,一身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生活仍然会不尽人意。2022年,悉心照顾52年后,郝海平还是离开了张秀针。张秀针日益年迈且患有腿疾,76岁的丈夫患有老年慢性病需要定期住院治疗。但对于心怀阳光、努力奋斗的人来说,人生,处处是阳光。“现在就不困难了,娃娃成家立业,儿孙满堂,还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张秀针说。
张秀针和丈夫贺福胜
“我们在一起30多年,她心地很善良,我们是组合家庭,外人根本看不出来,这全是她的功劳,对我们这个家照顾得很周到。”贺福胜感激地说。
79岁,张秀针依旧眼明心亮、心向阳光。她还是会拿起针线做鞋垫,做各种手工艺品,用来贴补家用。人生的路还很长,她对家人的爱还有很多,她会和老伴互相扶持,安享晚年,会把对家人的爱用针线,用一生去缝满、绣满、纳满。(学习强国)